當前,中考改革已經將對知識的考核逐漸向對能力的考核,重在考核學生在初中歷史課中有沒有形成正確上的歷史觀和世界觀。因此,初中歷史課堂需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,其中質疑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分辨真偽和加
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凸顯學生史鑒觀念的培育?筆者(周劉波)認為,學生史鑒觀念的培育離不開“以引發學生的內在價值,并形成其健康的價值觀為目的”的深度教學。深度教學能引起學生在知識、態度、價值觀等方面的整體改
課堂教學研究應理論實踐相結合。范式是研究社會活動的重要理論視角,以范式理念透視普遍存在于中小學校的兩種研究活動:一是經驗——解釋取向的課堂診斷,屬于定性觀察;二是指標——診斷取向的課堂診斷,屬于定量觀
曾經有人表示,教育是一種科學,其真實價值關鍵在于求真;教育是一門藝術,其內涵在于創新;教育是一項事業,其含義在于付出。其實,教師不只是一種工作,更是一項職業,它是教師專業發展與完成個人夢想的平臺。身為
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,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。2018年,也是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從教七十周年,顧明遠先生在改革開放中形成和發展了系統的教育思想,對中
歷史課堂上,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往往是經過長時間積淀的歷史故事。歷史故事既能強化教學主題,又能將學生們引領到“樂學”的境界。講述什么樣的歷史故事,怎樣講述歷史故事,是我們在課前準備、課堂教學、課后反思中
今天,無論是在傳統名校還是在普通學校,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依然比比皆是;從改進“教”到優化“學”的精力分配依然嚴重失衡;基于學習方式的重建還遠遠沒有完成;課堂上的合作學習依然是解決問題的多,探究問題的
價值觀是新課程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,但在教學實踐中,往往很難找到一個合理的切入點,當然也就談不上對蘊涵在歷史知識中豐富的價值觀的挖掘和提煉,加以對考試、分數的在意,更導致教學目標被簡化為知識和能力。在這
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,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、以形象為主題的具體生動的場景,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,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,并使學生的認知水平、智力狀況、情感狀態等得到優化與
5月28日,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,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??萍疾可鐣l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、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,以及兩位項目首席專家—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
5月28日,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“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”項目成果發布會。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發布會上表示,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階段形成了多元一體格局和兼容革新能力,并從中孕育出共同的文化積
修訂中的《高中歷史課程標準》,明確將“史料實證”與“歷史解釋”作為學生的核心素養,這引起廣泛的討論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,對“史料實證”與“歷史解釋”的關系進行了思考。下面借助清末廢科舉、美國內戰前的南
隨著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(2017年版)》的發布,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“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”以及“如何落實學業質量標準”的研討中。對于怎樣落實歷史學科唯物史觀、時空觀念、史料
史學的特性在于注重實證、注重反思。歷史研究的根基在于史料,研究成功與否取決于史料與“問題意識”的結合成功與否。從這一意義上說,歷史解釋要靠史料說話,史料的收集與辨析是歷史研究的基礎。經由“大量的、批判
史料實證簡稱“史證”,是歷史學習的一項基本技能,即明白和掌握史由證來,論從史出的觀點與方法。歷史學習在內容上指向過去,而目的上還是指向現實,指向學生素養的培育,所以教師必須通過史實證之于史料、史論證之